上海交通大学培训中心-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2019年上海市两会期间上海交大代表、委员积极参政议政

2019年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于日前正式闭幕。两会召开期间,我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会议中提出了诸多意见和建议,围绕科创中心建设、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营商环境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等主题,为上海市发展献计献策。


市人大常委、民盟盟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吴冲锋谈到科创板试行注册制,公司上市将更加市场化,但真正做好科创板却要求有三高:对券商要求更高,对投资者要求更高,对上市公司要求更高。此外,对市场监管者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市人大代表、无党派人士、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胡奕明谈到上海营商环境的改善需要在贸易投资和融资等方面,加强打破“隐形壁垒”,为企业打造公平的环境;在市场监管方面,需要不断跟上产业创新步伐;从市场主体考虑,加强推动优惠政策的落地落实;根据城市特点,建立上海的“吸引力”,抵消现有的一些不足条件。避免“腾笼换鸟”等政策对优势企业的“错杀”。


市人大代表、市学联主席、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学生李腾谈到自己将青年学子本就关心并开展的调研,在进一步探讨完善的基础上向人代会提交建议。“知行杯”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的一个大型大赛,每年,全市各高校都会积极动员、组织和指导广大学生,围绕社会服务、社会调查、专项行动三个类别,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我在和许多学子沟通后,今年,决定创新地从一些优质项目中进一步凝练完善观点,并向政府部门建言。


市政协委员、民革市委常委、徐汇区委主委、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副院长程金华谈到作为新委员,政协一年来丰富多彩的履职内容让我深感振奋。建议在市政协2019年工作部署中,除了年度工作计划,也可就本届工作即3到5年中关注的重点工作,如司法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系与能力、人才引进问题等方面有中长期课题规划、调研计划以及建言献策重点领域的持续关注措施。


同时,在为民主党派、无党派等各界别履职创造更好条件方面,可以充分挖潜,完善现有工作平台,为委员履职提供更便利服务。


市政协委员、民进交大委员会副主委、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曹建华谈到市政协常委会报告内容全面、重点突出,且点面结合。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参与了基本公共教育调研,发现以集团化办学的顶层设计实质性地推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民族和宗教委员会的委员,感到政协专委会工作“专、实、新”,积极呼应了界别群众需求。


市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方曦针对数据在社会治理创新当中的应用谈谈建议。他谈到:数据在社会治理中应用需要自上而下顶层设计。美国政府2017年成立CDP的委员会推动主管部门基于数据证据提高政策提高公信力和有效性,欧盟相关国家也在研究推进这样的议题,国内提出大数据时代政府决策机制变革,这些都是自上而下顶层设计的案例。社会治理模式自上而下的创新很重要的前提是有序面向社会主体进行数据开放和交互。国内外都有一些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通过完善法规层面的措施确保数据安全开放有序。而数据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创新的模式十分需要依赖高校研究机构还有相关企业。对于大数据的采纳,需要依靠不同主体,民间有价值的数据和企业、高校、政府部门都是重要来源。


市政协委员、民进交大委员会主委、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范秀敏谈到进一步加大城市化精细化管理,需要依托居委会等基层部门的辐射能力,着力提升管理软实力,提升城市管理的“温度”;加大“人工智能+教育”的专项支持,促进个性化教育AI产品的培育;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推进AI人才培养上高效于高中的衔接。


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市委委员、农工党交大委员会主委、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韩泽广谈到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非常关心关注民生,包括“老小旧远”问题、生态环保问题等等,政协就“深化社会治理创新,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举行专题会议,政协委员们贡献了大量的真知灼见。作为一名高校农工党党员,除了立足本职工作做好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也希望通过市政协的平台对如何将社会治理和科技创新相结合、如何高效利用大科学设施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如何做好青年人才的引进和使用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市委副主委,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副院长刘成良谈到应聚集高校院所资源,释放科创活力,加快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聚焦上海市高校院所人才优势,政府联动构建贯彻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晋升标准体系,摒弃论文至上,让高校院所的科技能手全身心投入科技创新上来,解除后顾之忧;面向全球,融合长三角创新资源,搭建区块化、功能化创新园区,建设世界领先、引领行业发展的专业性平台;找准定位,进一步优化上海未来5-10年的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领域,产学研与政府联动,为支柱产业保驾护航,提供不竭的人才技术政策支撑;培育小、微、高、精、尖、风险大的未来产业技术,构建原创技术资源池,为远期长久发展,占领未来制高点奠定基础;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二次转化提供全方位服务,高校已经解决了科技成果从0到1(从无到有)的问题,需要政府来解决解决从1到10(成果成熟度提升,样机、小试)的问题,以及社会金融共同解决从10到100(投入市场化运作)的问题。


市政协委员、致公党市委常委、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孙康谈到需释放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构架产业链与创新链衔接的合作共赢平台,加快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创新只有通过市场、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实现从科技成果创新转化为有市场价值的产业创新技术,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组合只能通过市场来实现。在欧美发达国家,整体非常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市场活力,提供专业的政策服务,保持科技体系中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活力,构架其产业技术集成创新的市场主导、合作共赢平台。只有企业具有持续的市场创新活力,才能不断释放对科技原创成果的需求,进而给科技原创机构(如高校、科研院所等)持续提供市场资源,构架产业链与创新链衔接的合作共赢平台。


市政协委员、农工党交大委员会副主委、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粟莹谈到促进大社区类单位更好发挥生活垃圾分类示范作用需要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尽快推出 “有效分类少付费”等优惠政策的细化措施和激励办法。对率先实施生活垃圾有效分类并达标的大社区类单位给予明确政策支持,从精神鼓励、经济支持等方面激励,发挥可持续的示范作用;强化餐厨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设备标准。


市政协委员、致公党交大委员会副主委、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唐宁玉谈到应发挥一流国际人才引领作用,增强上海创新策源能力。对形成创新策源地的人才队伍进行分析,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做好一流国际人才规划工作。


对现有一流国际人才队伍进行梳理,形成一流国际人才数据库,充分挖掘现有国际人才创新潜力和活力。


对标全球最具竞争力和人才吸引力的城市,增强上海城市吸引和保留全球一流人才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如在个人所得税、住房和子女教育上给予国际人才优惠和支持政策、对国际创新创业给予更多制度和资源上的扶持等。


充分利用新时代特点,建立国际人才联盟或人才平台,柔性集聚和共享使用全球一流人才资源。


市政协委员、民盟市委常委、民盟交大委员会主委、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姚雷谈到上海在历史上曾与全国各地的天然香料种植基地有着密切的联系,且在整个国际天然香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此,建议上海恢复天然香料种植基地,同时可以展示世界各地的香料种植技术。


市政协委员、民建市委常委、民建交大委员会主委、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赵旭谈到建议在社区建立居家医养精细化管理的平台。该平台包含线上和线下三个重要功能,第一,线上数据和信息平台(APP),既包含居家医养供给方,如医院、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老人日间服务中心、家政服务机构等数据和信息;也包含居家医养需求方、社区居民的数据和信息。第二,供给与需求匹配的算法,居民只要输入自身的需求,平台就能自动提供精准、匹配的服务方案。第三,家庭医生线下服务,帮助老人落实疾病治疗、慢病护理、健康指导等方面的服务方案;社区居委会线下服务,帮助老人及家庭得到较好的家政服务。


市政协委员、民建会员、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朱向阳谈到要加强公众对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科学普及和宣传引导。关注市民体育健身需求,将市民健身设施改造和建设纳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在政策及资金上予以倾斜。


市政协委员、民革市委委员、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周武忠谈到实施乡村振兴工程中乡村规划建设应关注的“1234”:“1”是乡村性,要保护好乡村环境和文化的原真性,留住乡愁和“地格”。“2”是城乡二元:乡村振兴谋求的是乡村与城市的和谐协调发展,不只关注乡村。“3”指“三生”和谐发展。所谓“三生”即生产和谐、生态和谐与生活和谐,只有从经济、自然和人三者方面都强调和谐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美丽乡村。“4”指乡村规划建设要从“风土 – 风物 – 风俗 – 风景”四个方面进行顶层设计,整体推进。